
每名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天使,见到他们健康成长是所有父母的期盼。然而,当家中育有罕见病孩子,随时改写父母的一生。 Joson与太太Joe的10岁大女咏宁患有「天使综合症」,多年来夫妇一直努力照顾爱女,更成立病人互助组织帮助同路人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因停课和限聚,女儿长期留家行为大退步,令Joson夫妇处境更艰难,但他们仍积极面对,只盼陪伴女儿走这条崎岖之路。
Joson和Joe育有两名分别10岁和8岁的女儿,10岁的大女咏宁,早在2岁时确诊「天使综合症」,这是一种罕见遗传病,患者的第15条染色体出现问题,导致脑部缺失,咏宁有严重智障,智商停留在2岁,不懂说话,亦不能自理。由于患者亦会频繁露出开心神态,因而有「天使综合症」之称。
由于外表和行为亦与别不同,多年来Joson夫妇养育路上饱受歧视和奇异目光,一度令两人感到伤心难过,不过后来他们想通了,身为父母若不能接受孩子的缺陷,又怎能要求其他人包容女儿?
疫情打乱复康训练
Joson积极地照顾女儿,尽量过正常生活,例如一家人去旅行、参观动物园,带她做运动「放电」,提升体能,令她有健康的身体。咏宁在特殊学校学习认知,可以认人、认物件,并学习表达。
本来经过数年时间,咏宁情况大有改善,然而,一切都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。由于疫情关系,学校停课,而咏宁不肯戴口罩,无法外出,天天困在家中,令咏宁行为认知都大为退步。
咏宁本来走路走得好好,但现在走得不稳,会一拐一拐。
游泳本是咏宁重要的体能训练,Joson之前每周带她2次游泳「放电」,助她晚上容易入睡,但由于近月都不能到泳池,咏宁每天只能睡上数小时,日间很疲累,情绪和食欲都变差,不时乱丢东西发脾气,更容易抽筋,作为父母也没有喘息空间。
每个人都有压力,但遇到危难时,如何化成动力,是一个大挑战。
把危难化成动力
Joson没有放弃女儿的训练,在家中购入跑步机,让咏宁每天练习走路,每当疫情好转,Joson也就带咏宁到人烟稀少的山头练习,也会预订酒店,带她到酒店的泳池游水,只盼咏宁能有进步。 Joson亦锲而不舍地教咏宁戴口罩,尽管她仍十分抗拒,甚至把大人的口罩也扯下来,但Joson深信,只要日复日地教,终有一天咏宁可以适应。
而8岁的细女也很疼爱姐姐,自出生就为家庭带来很大的正能量,经常协助她洗澡、拖住她走路,因为咏宁走路不稳,两姊妹往往会一起跌倒,但细女却一句也没有埋怨,
很欣赏细女的爱心,但同时亦很心酸。我们一家四口,缺一不可。
上门为同路人家居消毒
除了自己的女儿,Joson和Joe早年创办了病人互助组织-「香港天使综合症基金会」(facebook专页),加强天使综合症患者及家庭的联系,目前组织有30多名天使症宝宝,对Joson来说,这些都是他的孩子。
在疫情期间,Joson的工作受影响,而任私人公司的Joe亦需要放无薪假。组织原本用来聚会的中心无法开放,少了聚脚点,而且因为无法举办活动,也难以申请政府的资助。
Joson为了争取与同路人接触的机会,不但为有需要的家庭送赠口罩,他更特意购入一部消毒机,亲自上门免费提供家居消毒雾化服务,盼望能给予父母祝福及问好,互相鼓励支持。事实上,身边有些友人都劝喻他,先顾好自己的家庭,把基金会的事暂停一下,但Joson却不以为然。
我当这些家庭是自己家人,很多会员以我们为榜样,我们做带队的都倒下,他们就更无助,所以做得几多就几多。见到受助家庭开心,就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,希望疫情尽快过去,大家都能跨过这次难关。
Topick | 29-9-20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