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人说,子女的笑容是父母最大的安慰。为令心肝宝贝健康成长,爸妈竭尽所能,给他 们最好的。Joson与Joe五岁的女儿咏宁脸上总挂着微笑,但这笑容未必能反映她的感受,因为这是「天使综合症」的一个表征。患上这罕有遗传病的人生活与其它人不同,但咏宁父母不只要他们这些小天使笑得灿烂,亦希望更多人了解他们笑容背后的世界。
缺乏安全感睡不过四小时
第一次认识咏宁是在她家中,她一看见我们便手舞足蹈的逗我们玩,虽然她不会说话,表面看来有点像弱智人士,但笑容十分灿烂。即使冷静下来,她的嘴角仍是微微向上,给人很开朗的感觉。镜头一转,当他们一家准备外出时,父母要出尽力气,按着不断挣扎的咏宁,才能顺利地给她穿上鞋子。爸爸Joson说咏宁是很有个性的小朋友,「她知道我们想她做一些事情,她不想跟我们的意旨去完成,她就会不喜欢,会闹情绪,是她的特性。」
咏宁需要很大安全感,走到陌生环境或人多的地方,便会闹情绪,不断弄自己的手至流血亦不会停止。 这时,父母就要出尽法宝分散她的注意力,例如随手把胶袋吹胀当气球玩。
照顾咏宁很花心机及时间,少些精神都不行,但睡得好对Joson与Joe来说亦不容易。因为天使综合症患者很难连续睡多于四小时,咏宁凌晨醒来便会找爸妈玩,他们俩会轮班照顾女儿。
积极面对努力教导
咏宁在两岁时才证实患上此病,Joson都花了一些时间接受,「每个人自己都有心魔的,怎会不介意别人怎看自己?我也不想别人这样看我女儿,我要去接纳和面对个女儿,继而不介意别人怎看我们这个家庭。」
天使综合症是罕见的遗传病,成因是第十五对染色体出现缺失,或基因突变。患者主要是发展迟缓及脑部发展缺失,一般都不能发展语言,约有一岁半至两岁儿 童的智商,头形亦有异常,亦会不时抽筋,本港现时有约五十个病例。此病病征与自闭症及大脑性麻痹相似, 但如果断错症便不能「对症下药」,协助他们发展。
Joe曾听说患者没有走路的能力,但在加拿大病人组织的聚会看见有病友能走路,便努力教导女儿.最终 咏宁在四岁半时踏出了她人生第一步。「别人学十次,她要学一千次,她都未必可以,但是一学懂了,就会好开心,我们不要因为这是严重伤残的界别,而去规限一些可能性。」
社会认识不多容易误解
天使综合症的小朋友不喜欢别人触碰他们,」Joson与 Joe很难帮她刷牙。咏宁小时候曾因蛀牙要做拔牙手术,手术后循例留医一晚观察。但Joson知道女儿在陌生环境不但不能休息,亦会大吵大闹打扰其它院友,所以向护士申请出院,但该护士从没听过天使综合症,不明白咏宁的需要,更批评Joson不懂照顾小孩。一番扰攘后,他们得到一位了解此病的医生签字,才能回家休息。
他们又曾经带咏宁去验眼,由于麻醉针对这病患者的效力较一般人弱,Joson便向诊所姑娘解释情况,希望可以较先安排女儿验眼。但姑娘不明白所以拒绝,最 后咏宁于麻醉药过后才获安排验眼,Joson回忆起都感心痛,「我们几个人按着她,她不断挣扎,脸都擦损流血了,医生还是未能成功验眼。」他不希望其它天使综 合症患者及家属,会经历这些委屈及无奈,故衍生成立 关注天使综合症组织的念头。
成立关注组织助己助人
Joson夫妇为天使综合症基金会筹备了两年,得到不少有心人帮忙,有不同范畴的专家担任他们的顾问,又找到会计师Andy义务担任天使综合症基金会的财政总监,他们更在八月成为注册慈善团体。Andy说是被Joson的理想感动, 「作为发起人,自己小朋友又有病,又要照顾她,其实我会想你还怎会有时间去搞这个组织呢?但Joson有很大的决心。」
天使综合症基金会正式成立了不久, Joson—家认识了另一个「天使家庭」。两家人一见如故,不断分享自己的经验,亦在对方身上找到不少共鸣。Apple遇到 Joson—家,看见咏宁的发展,觉得很鼓舞,对未来更有希望,会努力教患病的三岁儿子走路,「并肩作战和 孤军作战,分别很大。因为大家真的可以交流下一些信息,尤其她的女儿比我儿子大一点,我可以听她的经验分享,及早预防一些事。」
五年前,Joson与Joe家中来了咏宁这位小天使。除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,亦令他们变得更坚强勇敢。他们不但把希望带到别的「天使人家」,亦把积极的精神感染其它人。
TVB周刋 | 21-9-2015